一、施工準備
1. 技術準備
審核設計圖紙:明確地坪鋼筋網片的規格(如直徑、網孔尺寸)、鋪設位置、保護層厚度(通常為30mm)及坡度要求(如1%坡向地漏)。
計算工程量:根據地面尺寸切割鋼筋網片,確定拼接方式(如拼圖式拼接)。
技術交底:向施工人員說明施工流程、質量標準(如《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》GB50209-2012)及安全注意事項。
2. 材料準備
鋼筋網片:選用符合設計要求的定型焊接網(如A6@200×200、A8@150×150),需具備出廠合格證及復試報告。
輔助材料:混凝土塊(用于支墊鋼筋網片,保證保護層厚度)、綁扎絲(用于固定鋼筋交叉節點)、水泥(32.5礦渣硅酸鹽水泥)、砂子(中砂或粗砂,含泥量≤5%)、細石混凝土(如C30,坍落度160-180mm)。
3. 機具準備
土方工具:鏟車、小挖機(用于基層整平)。
鋼筋工具:切割機(切割地坪鋼筋網片)、電焊機(焊接網片邊緣)、綁扎鉤(綁扎鋼筋)。
混凝土工具:插入式振動棒、平板振搗器(振搗混凝土)、抹面機、壓光機(隨打隨抹光)、切縫機(切割伸縮縫)。
測量工具:經緯儀(放線定位)、水準儀(控制標高)、2m刮杠(找平)。
二、基面處理
清理基層:清除基層表面的浮灰、油漬、雜物(如石塊、木屑),用清水沖洗干凈,確保基層平整、堅實。
整平基層:按設計坡度(如1%)調整土面標高(如-2F地庫分水線處土面標高為-0.100),多余土方運至鄰近區域用于回填。
灑水濕潤:混凝土澆筑前24小時,對基層表面灑水濕潤,避免基層吸水過快導致混凝土空鼓。
三、放線定位
根據設計圖紙,用經緯儀在基層上彈出鋼筋網片的鋪設位置線(如-2F地庫分水線為R、N、K、G軸),確保鋼筋位置精準。
標記伸縮縫或分格縫位置(通常每隔6-8m設置一道),避免混凝土澆筑后開裂。

四、鋼筋網片加工與鋪設
1. 鋼筋網片加工
按地面尺寸切割鋼筋網片(用切割機),確保尺寸準確(如拼接時重疊長度符合規范)。
對鋼筋網片進行調直處理(用調直機),避免網片扭曲影響鋪設平整度。
2. 鋼筋網片鋪設
鋪設順序:從分水線向兩邊鋪設,確保網片與基層緊密接觸。
拼接要求:多塊網片拼接時,采用拼圖式圖案,橫向重疊長度≥300mm,縱向重疊長度≥500mm。
保護層厚度控制:用混凝土塊(尺寸50×50×30mm)支墊鋼筋網片,支墊間距1.5m,確保鋼筋網片與基層間的保護層厚度≥30mm。
臨時固定:用木方或專用卡具將網片臨時固定,避免鋪設時移位。
五、鋼筋網片固定
1. 綁扎固定
采用綁扎絲(22#或20#)綁扎鋼筋交叉節點,每節點綁扎3扣(中心及兩端),確保節點牢固。
搭接區域(如網片拼接處)的綁扎密度應增加,避免搭接處松動。
2. 焊接固定
對網片邊緣部位進行焊接(用電焊機),焊接長度≥30mm。
焊接時控制焊接溫度和時間(避免過熱導致鋼筋脆化),確保焊點均勻、牢固(如用新型焊網變壓器,提高焊接效率)。
六、混凝土澆筑前準備
檢查鋼筋位置:確認鋼筋網片位置符合設計要求(如偏移量≤10mm),保護層厚度達標。
設置伸縮縫:在設計位置安裝伸縮縫模板(如泡沫板),寬度≥20mm,深度貫穿混凝土層。
鋪設墊層:在基層上鋪設100厚C15混凝土墊層(或砂漿墊層),確保混凝土澆筑時基層平整。
七、混凝土澆筑與振搗
混凝土選擇:采用C30細石混凝土(石子粒徑5-20mm),坍落度控制在160-180mm。
澆筑順序:從一端向另一端連續澆筑,避免留施工縫(如必須留縫,需設置垂直縫)。
振搗密實:
先用插入式振動棒(移動間距≤1.5倍作用半徑)振搗邊、角部位,快插慢拔,確保混凝土填滿鋼筋網片間隙。
再用平板振搗器(從邊向中央移動,重疊1/3或10-20cm)振搗表面,使混凝土表面平整。
隨打隨抹光:用抹面機或壓光機將混凝土表面抹光,確保表面光滑、無蜂窩麻面。
八、后期養護與檢驗
養護:混凝土澆筑完成后12小時內,用塑料薄膜覆蓋并灑水養護(每天澆水3-4次),養護時間≥7天。
切縫:養護3天后,用切縫機切割分格縫(深度≥混凝土厚度的1/3,如100厚混凝土切30mm深),避免混凝土收縮開裂。
質量檢驗:
外觀檢查:混凝土表面無裂縫、空鼓、蜂窩麻面。
尺寸檢驗:鋼筋網片位置偏差≤10mm,保護層厚度偏差≤5mm(參考《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》GB50209-2012)。
強度檢驗:混凝土試塊抗壓強度≥設計強度(如C30)。
九、注意事項
避免損壞管線:鋪設鋼筋網片前,確認地下管線位置(如水電管),避免網片刺穿管線。
焊接安全:電焊機使用前檢查接地情況,操作人員佩戴絕緣手套,避免觸電。
成品保護:混凝土澆筑后24小時內禁止行人踩踏,7天內禁止車輛通行。
天氣影響:雨天禁止施工,避免雨水沖刷混凝土表面;高溫天氣施工時,需增加養護次數(如每2小時澆水1次)。